《阵地》任素宁有理想却不接地气,而她的不接地气,是一个优点
电视剧《阵地》,任素宁是所有角色里面身份最低的,她原本是南京人,在学校里读书,随着日本人的入侵,她的父母被杀了,她逃了出来,在乱世里挣扎求存。
电视剧《阵地》,任素宁是所有角色里面身份最低的,她原本是南京人,在学校里读书,随着日本人的入侵,她的父母被杀了,她逃了出来,在乱世里挣扎求存。
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《阵地》,我一口气看完两集,只想说一句——这股《亮剑》级的硬劲儿,又回来了
该剧以 1938-1944 年桂林文化抗战为背景,由冯绍峰、王丽坤等领衔主演,再现夏衍、郭沫若等文化名人以笔为枪的热血岁月,剧组曾专程赴桂林实地取景。
9月16日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电视剧《阵地》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推出,咪咕、爱奇艺、腾讯视频等同步播出。据中国视听大数据(CVB)统计,该剧首播两集平均收视率3.059%、收视份额13.074%,位列同时段各类节目收视率第一。
1937年8月24日,在上海的烽火硝烟中,以宣传抗战、团结民众为办报宗旨的《救亡日报》创刊了。郭沫若担任社长,夏衍任总编辑。创刊首日,夏衍挥笔写下首篇社论。自此,《救亡日报》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舆论阵地。
在抗战题材影视作品长期聚焦军事战场的叙事传统中,电视剧《阵地》独辟蹊径,将镜头对准1938至1944年桂林“文化抗战城”的文人群体,以“笔杆子”为武器,书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。
在抗战年代,八路军战士们居然画着精致的妆容,梳着漂亮的发型,甚至还出现了抽雪茄和喝咖啡之类的情节。
抗战大片里,炮火纷飞的战场、冲过枪林弹雨的战士一直都是最令人揪心的场景。
总台CCTV-1综合频道《阵地》近日开播,本剧立足独特“文化抗战”视角,以多线叙事结构、深厚历史底蕴与鲜活人物群像打破传统套路,展现文人志士以笔为枪的铮铮风骨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,获主流媒体点赞“谱写中国文化抗战史诗”;“把八路军办事处开到桂林去”“笔墨化刀枪
总台CCTV-1综合频道《阵地》近日开播,本剧立足独特“文化抗战”视角,以多线叙事结构、深厚历史底蕴与鲜活人物群像打破传统套路,展现文人志士以笔为枪的铮铮风骨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,获主流媒体点赞“谱写中国文化抗战史诗”;“把八路军办事处开到桂林去”“笔墨化刀枪
该剧以1938年至1944年桂林文化抗战运动为背景,首次全景式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,中国文化界以笔为枪、坚守文化阵地的壮阔历史。
之所以会给人这样的一个感觉,就是因为过去的一些导演拍的“佳作”影响了一代人。
9月16日晚间,电视剧《阵地》在央视一套黄金档两集首播,腾讯视频、爱奇艺、咪咕视频同步播出。据中国视听大数据(CVB)统计,该剧首播两集平均收视率3.059%、收视份额13.074%,位列同时段各类节目收视率第一。《阵地》更是今年第一部首集收视率即突破3%的革
夏衍站在印刷厂角落,手里捏着一张刚捞出的再生纸。纸面粗糙,泛着油光,边缘还留着旧报纸上半截广告。工人说,这是用桐油泡过三遍的废报重新打浆制成的,每张能印两版《救亡日报》。他没说话,只是把纸举到灯下,字迹模糊,墨色不均。这张纸印不出清晰的社论,也载不动激昂的口号
和以往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英雄故事不同,这次视角一转,展现的是文人墨客以笔为枪的文化抗战。
9月16日晚,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《阵地》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,艺术再现了1938年至1944年间,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文化名人同仇敌忾,以笔为枪、以舞台为阵地,开展伟大文化抗战的故事。
9月16日晚,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《阵地》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,艺术再现了1938年至1944年间,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文化名人同仇敌忾,以笔为枪、以舞台为阵地,开展伟大文化抗战的故事。
它讲的是真实英雄张思德的故事。张思德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,但真正了解他事迹的人却不多。剧情从张思德小时候的苦日子讲起,那时候他生活艰难,每天都为了吃饱穿暖发愁。
最近央视一套热播的《阵地》,才看四集我已心潮澎湃,感触颇深。这部剧将1938 - 1944年桂林文化抗战这段特殊历史搬上荧幕,让那段尘封岁月重焕光芒,相较前段时间某些领袖特型演员形象气质欠佳的剧集,《阵地》无疑是一部诚意满满的佳作。
当《阵地》在央视一套首播的镜头切到桂林山水时,弹幕瞬间被“终于等到你!”刷屏。这部筹备五年、聚焦“文化抗战”的史诗大剧,以豆瓣9.2的开分成绩,打破了“主旋律剧难出圈”的魔咒。两集看罢,观众惊呼:“原来笔杆子真能当枪使!”